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 年)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和法国衰落,美国迅速崛起,世界重心开始向美洲转移。同时,亚洲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新的力量对比、地缘政治和经济关系、技术和文化趋势等都在塑造着未来的国际格局。
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日等战胜国操纵会议,完全置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于不顾,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让给日本,并明文写入《凡尔赛和约》。这一出卖中国利益的行为,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二)国内背景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为维护统治,满足其军费开支,过度剥削农民。田赋杂税猛如虎,农民生活滑向黑暗的深渊。同时,各地军阀纷纷开始采用 “预征” 办法,普遍征至几年,有甚者竟然预征至十余年后。此外,北洋政府统治下的青岛,统治者变本加厉地剥削劳苦大众,镇压爱国群众的正义斗争,致使民族工商业凋零,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尖锐。
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广泛传播。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科学主义思潮的发展,使国人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的批判达到了高潮,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宣传也加大了力度,呼吁国人 “冲决罗网”,大胆追求现实的幸福。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民国初年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1912 年至 1922 年的 10 年间,民族资本发展的势头持续高涨,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增加到 200 万左右,成为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二、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一)巴黎和会的进程与争议。
1919 年 1 月 18 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代表参加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归还一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合理要求。然而,巴黎和会被美、英、法等战胜国操纵,完全置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于不顾。
中国代表的合理诉求被忽视。中国代表团最初连参加和会的资格都没有,后来在美国的支持下,勉强被允许参加,但处处被看不起。中国代表名次的安排就充满了争议,陆徵祥抵达巴黎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代表团的组成问题。原本按五个席位准备,结果到巴黎才得知中国只有两个席位。在巴黎和会正式开幕前 36 小时,陆徵祥终于打听清楚,尽管中国有发言权的代表只有两名,但是每次参会的人员可以不必固定,于是他组建了一个五人的代表团。但北京方面推翻了这种安排,导致代表们之间产生摩擦。例如,王正廷与陆徵祥因代表名次问题产生难以想象的纠纷,甚至影响到会议的正常进行。
帝国主义国家的强权政治。会议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这充分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在这种政治格局下,弱国无外交。正如列宁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而发生的利益冲突。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根本不是弱国、小国争取自身权益的载体。
三、五四运动的主要事件
(一)学生运动的爆发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学生为反对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平等决议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三千多名学生齐聚天安门前,他们高举旗帜,高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等口号,充分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抗争决心。
学生们的行动震惊了北洋军阀政府,政府出动军警进行镇压,当场逮捕了 32 名爱国学生。然而,这并没有吓倒学生们,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斗志。5 月 5 日,北京学生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呼吁各地学生一同加入抗争行动。学生们组成讲演团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讲,向民众宣传巴黎和会的不公以及爱国的重要性。尽管北洋军阀政府再次派出军警、马队进行镇压,逮捕了大批爱国学生,但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各界的广泛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中来。
(二)工人阶级的加入
1919 年 6 月,上海工人率先罢工,以实际行动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参加罢工的产业工人有六七万人之多,他们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上街头,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不满。上海商人也举行罢市,与工人阶级共同抗争。
上海工人罢工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工人纷纷响应。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工人,京汉铁路的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的唐山工人相继罢工。汉口、长沙、芜湖、南京、济南等地的工人也都加入到罢工行列。工人阶级的加入,使五四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运动规模不断扩大。工人阶级以其强大的力量,对北洋军阀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全国范围的抗争
随着学生运动和工人罢工的开展,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罢课、罢市、罢工及其他抗争活动。旅法华工也积极参加拒签和约的斗争,他们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的反抗。
全国各界群众的抗争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帝国主义者和军阀政府感到恐慌。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在 6 月间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名亲日派官僚的职务。6 月 28 日,在全国各界群众和旅法华工、留学生及华侨的强大斗争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革命领导者发生了转变。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是由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而五四运动之后,革命的领导者变为无产阶级。例如,1919 年 6 月,上海工人自动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几日之间达到了六七万人,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
其次,五四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五四运动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等口号,赋予反帝反封建斗争新的内容,中国人民的斗争不再是盲目排外或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是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了运动朝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方向发展。
(二)激发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参加爱国斗争成员广泛,各阶级各阶层群众如此一致地共同行动,是近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在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喷发而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国各界群众积极参与,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这种爱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此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每当国家面临危机和挑战,这种爱国精神都会激励着人们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推动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地批判宣扬封建礼教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打碎了中华民族长期的思想禁锢。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当时的 400 多种新刊物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达 200 多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封建牢笼,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人们开始对不同的思想学说进行思考和选择,这为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变革。
(四)孕育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展示了强大的力量。1919 年 6 月,上海工人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际遇大不一样。李大钊最早赞颂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就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 “劳动创造世界”“劳工神圣” 成为最为流行的新潮观念。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