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以贷转存是什么意思(3个捞钱手段,看完让你目瞪口呆)


“我这儿有笔买卖,利润丰厚,就是还差个几千两银子周转……”,类似的情景,在旧时的茶馆酒肆中并不少见。彼时,商业萌芽,资金需求旺盛,钱庄应运而生,成为连接资金供需两端的桥梁。然而,这桥梁之上,却布满了“以贷转存”的陷阱,让不少急于用钱之人,苦不堪言。

所谓“以贷转存”,说白了,就是钱庄利用借贷的名义,变相地吸收存款,从而赚取高额利息。

举个例子,老王急需一笔资金周转生意,便向钱庄借款100两银子。钱庄老板笑眯眯地答应了,但同时要求老王必须将其中20两银子,以定期存款的名义,存放在钱庄。表面上看,老王借了100两,到手也有80两,利息似乎也不高。

但仔细一算,这利息可不是一般的高!首先,老王实际到手的只有80两银子,却要支付100两的利息,这无形中就提高了借款的实际利率。其次,钱庄利用这20两的“定期存款”,可以再次放贷,赚取更多利息。 如此一来,钱庄就通过“以贷转存”的手段,将一笔资金,反复利用,赚取了多重的利润。

这种“以贷转存”的手段,看似“你情我愿”,实则充满了猫腻。对于借款人来说,他们急需资金,往往会被迫接受钱庄的苛刻条件,最终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 而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来说,“以贷转存”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类似“以贷转存”的违规操作,已经销声匿迹。如今,正规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为广大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透明的金融服务,有效地保障了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


强买强卖?旧时钱庄“行货搭售”的套路

除了“以贷转存”的把戏,旧时的钱庄为了牟取暴利,还练就了另一门“独门绝技”——“行货搭售”。说白了,就是借钱可以,但你得同时从钱庄手里买下一些货物,美其名曰“搭个货”。 这“搭货”可不是随便搭,往往是一些滞销的货物,价格还比市面上高出一大截。

老李家突遭变故,急需一笔钱救命。他跑到钱庄借款,钱庄老板却指着一堆积满灰尘的瓷器说:“想借钱可以,这些瓷器,你得一并买下!”老李走投无路,只能咬牙答应。结果,借款的利息还没还清,这些“搭售”的货物,就贬值了一大半。

钱庄为何要玩这种“强买强卖”的把戏呢?说到底,还是为了赚钱!首先,通过“搭售”货物,钱庄可以清理库存,将那些原本难以出手的货物,高价卖出去,赚取差价。 其次,“搭售”货物,也变相地提高了借款的门槛,让那些资金需求量小、信用等级低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从而降低了钱庄的经营风险。

这种“行货搭售”的行为,看似“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则充满了不公平和欺诈。对于借款人来说,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获得急需的资金,不得不接受钱庄的不平等条款,最终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幸运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这种“行货搭售”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如今,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民间借贷,都更加注重公平、透明和诚信,借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借款方式和渠道,而不再是被迫接受不平等的条款。


雁过拔毛?旧时钱庄“福利分配”的伎俩

如果说“以贷转存”和“行货搭售”是明着来,那么“福利分配”就是旧时钱庄暗地里耍的另一套把戏。他们表面上遵规守纪,暗地里却巧立名目,雁过拔毛,从借款人身上榨取油水。

彼时,官府对钱庄的利息收入有所限制,但对其他费用的收取却监管松懈。精明的钱庄老板们便从中嗅到了“商机”,打着“福利”的幌子,变着法子地搜刮钱财。

比如,钱庄会定期派伙计去各地“查账”,美其名曰“保障借款安全”。这路途遥远,总得有人力成本和车马费用吧?于是,这些费用就被巧妙地摊派到了借款人头上,成了“查账费”。 更甚者,一些钱庄还会以“维护客户关系”为由,定期举办宴会、赠送礼品,而这些开销,最终也会被计入成本,转嫁到借款人身上。

这“福利分配”的猫腻,就在于它披着“合理”的外衣,让人难以察觉。借款人往往以为这些费用是“理所当然”,殊不知自己已经落入了钱庄精心设计的陷阱。

“福利分配”的危害,不仅在于损害了借款人的利益,更在于扰乱了金融秩序,滋生了腐败。一些钱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与官府勾结,操纵市场,最终导致金融市场混乱不堪。

幸运的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日益健全,这种打着“福利”幌子,行“雁过拔毛”之实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如今,正规的金融机构,收费项目透明,流程规范,有效保障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大千世界百科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