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畏"不是害怕,惧怕的意思,而是尊敬、敬畏;"大人"指的是居高位的人;"圣人"指的是道德修养极高的人,比如被我们称作圣人的孔夫子;"狎"的意思是亲昵而不尊重、轻视、蔑视。
所以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解释,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天命,因此不敬畏天命,轻视在高位的人,蔑视圣人的话。
在这句话中,孔子以一个人是否有敬畏之心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分别指出君子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则反之。
01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君子对天命怀有敬畏之心,小人不懂天命所以不敬畏。"天命"其实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法律制度,社会规则等对人起到束缚作用的条例。
其实这句话不仅是告诫世人要尊重规律秩序,还告诫世人要在遵守的基础上运用规律。
就像孟子说的:"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没有什么不是由天命决定的,顺应自然规律,就会得到正常的命运。
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开创自己的事业,才会有好的前景和结果。
人吃五谷,花开四季,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必定会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限制言行,区分善恶,以维持生活井然有序地运行。而孔子用君子和小人对比,从敬畏天命的角度明确地将二者的德行区分开来。
孔子说,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不知"天命"的人,更存在明知故犯的人。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言行是不对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依然我行我素,这也是"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的现实写照。
02君子畏大人,小人狎大人
君子敬畏居高位的人,小人蔑视居高位的人。很多人都知道儒家思想非常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认为人人都有所敬畏社会才会和谐进步,但是也有很多人对儒家的等级秩序强烈不满。其实我们与其争论对错不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主要像君主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 颜渊》,是齐国国君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的回答。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正在发生剧烈变动,弑君杀父、欺上瞒下之事屡见不鲜,急需建立一种正确有效的等级制度约束众人,让个人明确自己的位置,不逾矩,不犯规,不越线,以此维护社会和平。
反之若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主没有君主的样子,臣子没有臣子的样子,父亲没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没有儿子的样子,那么社会岂不是乱了套?
所以孔子强调君、臣、父、子各自遵守自己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众人明确自己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孔子通过重新建立等级秩序避免社会动荡,所以孔子口中的"君子畏大人"就不难理解了,各司其职、各安本业,不对社会造成危害,不对人民群众造成恐慌就是君子该做的事。
而"小人狎大人"与其说是不敬重居高位的人,不如说指的是因为没有敬畏之心而做出不利于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事的人。
我想这才是"君子畏大人,小人狎大人"的内在逻辑。
03君子畏圣人之言,小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敬畏圣人的话,小人蔑视圣人的话。孔子认为圣人的话都是结合了人生智慧、生活实践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事哲理,所以尊崇圣人的话语可以让我们免于误入歧途,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而现在很多人对圣人的智慧弃之以鼻、不屑一顾,狂妄自大地轻视圣人的话,不仅毫无敬畏之心,还反其道而行,这就是孔子口中的"小人",很明显的是,孔子对小人是鄙视的。
在现代,孔子就被我们称之为孔圣人、至圣先贤,而像孔子这样的先贤都要敬畏圣人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摒弃?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圣人的话难道都是对的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圣人的话语能够流传至今定有其规律和道理,而我们敬畏的目的在于学习其中的真理并付诸于实践,从而获得人生智慧。因此,把目光放在精华中而不是糟粕上更能物尽其用,获得真知。
我想"小人侮圣人之言"不仅因其狂妄无知,还因为他们只看见了反面而看不见正面,就像一个只看得到对方缺点而看不到优点的人,心中怀着埋怨和恨意走上弯路,最终误人误己。
04人应该心存敬畏,社会才能和平稳定
现在很多人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自由自在的灵魂,却忘了人生活在大的社会环境中,享受着社会的福利,就有义务遵守规则。
宋代学者郑汝谐曾言:"不畏天命,则以人而灭天;不畏大人,则以下而陵上;不畏圣人之言,则以愚而自专。"
可见"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人之言"的人不仅危害社会,扰乱社会秩序,还愚笨无知,容易害人害己。
人对社会环境、自然规律、法律制度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对自己有所约束,才不会知法犯法,才会做正确的事情,走正确的道路。
人应该心怀敬畏,更应该有所限制。敬畏之心不仅是在约束你,更是在保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