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位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黄河中游的泾渭冲积平原上,东与西安市临潼区、阎良区和渭南市富平县相连,南与西安市高陵区接壤,西邻泾阳县、淳化县,北靠铜川市新区、耀州区。大约在5000-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文明起源较早。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三原是周、秦、汉、唐几个主要朝代的京辅要地。曾是“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壮县、“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在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中,靖国军的司令部就设在三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三原北部原区曾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陕西#

历史沿革
三原县为古京畿之地,建置沿革源远流长,县域归属代异时更。商、周时,本县辖域为焦地区组成部分。焦耯是以焦耯泽得名的广袤地带,大约含仲山以东到栎杨附近的泾河流域。《诗经·尔雅》有“严狁匪茹,整居焦耯”句,意思说狭狁原来是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后来遇到灾年,人畜没有什么可吃,就在水源充足,草木茂盛的焦藉定居下来。可见商、周时期,县境就是一个多民族相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本县辖区归属北地郡。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设置池阳县(史称汉池阳)。本县是汉池阳县东北部的一部分。北周时,池阳县被废除。
前秦苻坚皇始三年(353),在嵯峨山北设立三原护军。因为护军幕府周围有三条黄土原,所以命名为三原护军。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除三原护军,设置三原县。本县建县就从这时候开始,管辖的区域也开始独具范围。与现在的县域相比,当时的三原县地域狭窄,位置也比现在偏北几十里。北魏时期,三原县一度升格为郡,政府驻地在永安故城(今淳化小豆村一带)。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三原县为池阳县(史称唐池阳),与北魏时县境管辖区域大致相同,政府驻在清水谷南任城(今西阳镇康马堡一带)。现在的池阳街、池阳楼等称谓,可以佐证。宋代以前,清水(河)从今县城北朝东北折行,沿着北边的原畔曲曲折折向东流入石川河。现在穿越县城而过的清河谷,原是白渠旧道,由洪水冲刷而成。沿河渠岸张、赵渠刘、徐渠桥等村名,可以说明清河曾是古代的渠道。
唐开成五年(840),将仁化乡划归富平;会昌元年(841),将高陵县清平乡划归三原。从此以后,本县辖区基本固定,一直沿袭到明清。
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县政府由故任城迁驻龙桥镇,也就是今天的三原县城。明代,三原县先属耀州,后属西安府,直到清末。
民国时期,三原县属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县城设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耀县、铜川、淳化七县。1950年5月,撤销三原分区,三原县隶属咸阳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渭南专署。1956年10月,三原县改为省直辖。1958年12月,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四县合并,统称三原县。1961年8月,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大县建制撤销,恢复三原县制,属咸阳专区(后称咸阳地区)。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本县为咸阳市辖县。

行政区划
明:洪武时期(公元1368~1398年)归併十二乡为四个乡。增加崇明、广智、永丰三里。共计四乡,三十一里,七十二村。郎:龙桥乡,管里九;清河乡,管里七;浮阳乡,管里七;雁陂乡,管里八。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奉文均甲,审粮多寡,以九十石为一甲,九百石为一里,供上七里为一里,析中下一里为二里。去光远、通义、归仁、安政、崇明、广智、永丰七里,增孟侯、酆原、鹿原、大忠、献陵、雁陂六里、共计三十里,分上、中、下名次:上十里、中十里、下十里。
中华民国初期(公元1912年)沿用清制,后分为三个阶段:民国六年至廿二年(公元1917~1933年)全县分为整、军、肃、武、同、心、合、力八个区,辖六十八个分团。
民国二十三年至三十五年(公元1934~1946年)十五个联保,郎即:宾阳、长平、桂林、书平、陂西、大程、高渠、文峯、西阳、陵前、嵯峨、马额、长孙、柏社、永和。
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46~1949年)改设两镇、九乡,郎:龙桥镇、池阳镇、文峯乡、陂西乡、大程乡、西阳乡、长孙乡、陵前乡、马额乡、嵯峨乡、柏社乡。共辖九十六保。
建国初,撤销了民国乡、保建置,按区、行政村建立基层行政组织。1950年民主建政,全县分为7区1市。区名皆以数序排列:一区文峰区,二区陂西区,三区长孙区,四区西阳区,五区大程区,六区柏嵯区,七区武字区;一市是三原市。共建7个区公所、一个市政府;辖91个乡政府(含22个街政府)、269个行政村(含64个巷),895个自然村(含248个居民小组)。1954年1月,三原市政府改为三原县城关区人民政府,辖区不变,设6个街道办事处。
1956年,合作化运动时,全县建立高级农业社,撤销行政村、自然村,实行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建置。随之撤区并乡,将原来的19个乡并为17个管区,即城关(池阳、龙桥两个管区)、高渠、安乐、渠岸、大程、徐木、西阳、新庄、东里、鲁桥、焦翟、嵯峨、柏社、洪水、陵前、马额等管区。管区下辖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辖生产小队。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合并原管区,将全县划设红旗、巨龙、陂西、灯塔、钢铁、武字、城关共7个人民公社。
1960年将7个人民公社合并为安乐、西阳、嵯峨、武字4个人民公社。同年又将城关从安乐公社中划出,共为5个人民公社,下辖城关公社街道两个管区和高渠、渠岸、独李、陂西、大程、徐木、新庄、鲁桥、张家坳、新兴、洪水、马额等共14个管区。
1962年,全县又将5个大人民公社划分为17个人民公社,撤销管区,实行政社合一,即城关、高渠、安乐、渠岸、独李、陂西、大程、徐木、西阳、新庄、鲁桥、张坳、新兴、嵯峨、洪水、陵前、马额公社。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1965年,改城关公社为城关镇。
1966年,将城关镇全部农户划出,复设城关公社,全县一镇、17个人民公社,辖6个居委会、161个生产大队,1296个生产小队。
1983年春,全县进行体制改革,改社、队为乡(镇)、村。全县共划设14个乡和3个县辖镇(将城关公社与原城关镇合为城关镇,鲁桥、西阳公社改为镇);1984年底,全县3个镇、14个乡,将原168个大队划为421个村民委员会和十二个居民委员会。1985年又将大程乡改为镇。
到1990年,全县有13个乡、4个镇,辖11个居民委员会,421个村民委员会(含1197个村民小组)。17个乡(镇),除城关镇为合并外,其余与原公社名称、辖区均无变化。

到1994年,全县有4镇、13乡、11个居民委员会、357个村民委员会。镇即城关镇、鲁桥镇、西阳镇、大程镇;13乡即高渠乡、安乐乡、渠岸乡、独李乡、陂西乡、徐木乡、新庄乡、张坳乡、新兴乡、嵯峨乡、洪水乡、陵前乡、马额乡。
1998年,三原县将原陵前乡、新兴乡、独李乡、陂西乡、马额乡、安乐乡分别改为镇建制,其慎区城和政府所在地不变。
2001年12月并乡镇,全县3个乡撤并,将新庄乡并人城关镇,张家坳乡并人新兴镇,洪水乡并入嵯峨乡。全县辖10镇(城关、安乐、肢西、独李、鲁桥、西阳、大程、陵前、马额、新兴),4乡(高渠、渠岸、徐木、嵯峨)。
2002年,撤销新庄、张家坳、洪水乡建制,分别并人城关镇、新兴镇、嵯峨乡,全县共10镇4乡、336个村委会;2005年全县村委会调整为205个。

2008年,全县有10镇4乡,205个行政村,8个社区,815个自然村。10镇即城关镇、安乐镇、陂西镇、独李镇、大程镇、西阳镇、鲁桥镇、陵前镇、马额镇、新兴镇;4乡即徐木乡、高渠乡、渠岸乡、嵯峨乡。
2010年村委会调整为208个;2012年撤销高渠、徐木、马额原乡镇建制,分别并人城关、大程、陵前镇,全县共11镇,208个村委会。

2014年全县辖11镇10社区居委会208个村民委员会757个自然村1288村民小组。
2015年6月28日,陕西省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三原县城关镇,设立城关街道。
2022年10月,三原县辖1个街道、9个镇(城关街道、陂西镇、独李镇、大程镇、西阳镇、鲁桥镇、陵前镇、新兴镇、嵯峨镇、渠岸镇。三原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街道)、141个行政村。

大美陕西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