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各部门启动传统村落调查,截至2023年先后有六批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和客家人文魅力,是传承客家文化的有形载体,蕴含于环境、祠堂、屋宇、家居、民俗乃至我们客家人的风度、精神气质之中。岁月悠悠,客家人繁衍迁徙,古老村落风雨演变,显得更加敦实厚重。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统村落保护同样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客家古老村落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延续着历史。

中国传统村落徽志
目前,梅州市各地区已有78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广东省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市。如果你对客家文化也感兴趣的话,周末闲暇之时不妨亲自来到梅州,来感受客家传统村落的古韵今风。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位于丰顺县的8个“中国传统村落”。
1、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
埔北村位于埔寨镇的中部,该村四面山环水抱,背靠莲花山脉,村落建筑群保存完整,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有笃庆堂、张氏宗祠、葆荆围、梧阳楼等代表性客家民居。“埔寨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客家舞龙节目,有着26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粤东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张自进是埔寨火龙国家级非遗第三代传承人。

2、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
新楼村有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寨——“种玊上围” ,是一个客潮文化代表建筑群。“种玊上围”俗称上围古寨,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古寨有四座大门,寨内留存有三街六巷、一祠堂、六公厅,气势雄伟、布局新奇,建筑同时具备很强军事防御功能。古寨周边有天然的温泉、济公殿、七娘庵、逸老庵等连成片,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3、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南村
埔南村与埔北村同属埔寨镇政府所在地,同样保存有大量的传统建筑,如元祖公祠、张氏宗祠、州司马第、曲江书室等。埔寨镇除了传统的“烧火龙”这项非遗民俗外,“埔寨纸花”也是一绝,有牡丹、兰花、古榕等40多个工艺品种,用料讲究,以假乱真,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民张立绳正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

4、梅州市丰顺县建桥镇建桥村
俗语说“大埔百侯杨,丰顺建桥张”,其中“建桥张”指的是建桥围地区的张氏族群,“建桥围”建筑十分宏伟和精致,占地一万平方米,融合了潮、客、畲地区文化,四周有护城河池,整体呈现“船”型,迄今仍保存有较多的元、明、清三朝时期的建筑,共有9座祠堂,这里见证了时代变迁与文化交融。

5、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璜溪村邹家围
清代的丰良镇曾出过两位大将,一位叫吴六奇,一位叫邹瑞。康熙六年,邹瑞获钦赐建宅,奉旨还乡在尖髻山麓修建了“上兴围”,即邹家围。邹家围村民均是邹氏同宗,村落由一座三进二横的主祠和三层围龙构成,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具有丰富的客家风情,在粤东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独树一帜。

6、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龙上古寨
龙上古寨是罗氏始祖罗安于南宋咸淳年间兴建的,位于汤南镇新埔园村,是一座占地一万六千多平方米的圆形城寨,也是所有“汤南罗”的发源地。这座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寨,围墙中间按八卦方位建有八个柜式哨楼,建有三街六巷十二祠堂七十二合院,随处都是精美绝伦的木雕、巧夺天工的石刻,虽历尽岁月沧桑,仍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7、梅州市丰顺县黄金镇清溪村
宋末元初,丰顺朱氏始祖丰山万五公(朱熹的第十一代子孙)为避战祸,从福建汀洲迁到潮州府,后移居至如今的黄金镇清溪村,在此创业垂统,并在祖屋内办书房,名曰“绍阳书室”。“绍阳”二字的意思是“继承朱熹思想,以朱熹精神育人”,为办学宗旨。清溪村见证了朱氏家族的繁衍与发展,还保留了众多的传统建筑,如玉峰堂、绍德堂、德馨庐、下屋书斋等,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8、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西村
埔西村位于埔寨镇西南方向,其中有座400多年的历史的大型古建筑——“蓝玉凤冈”,其始建于明末清初,内外由二围屋构成,大门横匾上写着“蓝玉凤冈”四字,围屋内横梁之间无飞跨瓦相连接,仅以天街相隔,巷巷相接,街街相通,故称之为“九厅十八井”。同时围屋融合了潮汕建筑的特色,是潮客文化融合的实例,高超的建筑技艺极具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