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brasil是哪个国家的缩写(巴西的陨落教训)


有一首歌,叫做《这么近,那么远》,如果用来形容地球另一端的巴西,非常恰当。

巴西国土面积占据南美大陆的大半,人口超过2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完全符合人们对“大国”的定义。

事实也是如此,巴西是“金砖之国”之一,上世纪初,巴西就拥有13万家工业企业,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7万公里,是全球少有的工业强国。

因为没有遭受战火的荼毒,巴西经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从1948年到1979年,巴西GDP平均年增长率高达7.2%;其中1968~1973年这5年时间内,更是取得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量,被世人称之为“巴西奇迹”。

到1978年,巴西人均GDP已经被列入中等收入行列,距离成为发达国家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令人不解的是,在经济经历了强劲增长时期之后,巴西并没如愿进入现代发达国家,反而因货币贬值、恶性通胀,坠入“中等收入陷阱”里一蹶不振。

更令人费解的是,巴西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可至今有超过3000万人吃不饱饭。甚至从2018年至2022年,其饥饿人口比例从5.8%上升至22.5%。

这个曾经拥有强劲实力的“金砖国家”,究竟为何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呢?巴西经济发展的“反面案例”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警示?

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这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1

巴西历史

2022年9月7日,是巴西独立200周年。

200年前的那一天,巴西正式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在此之前,葡萄牙人在巴西这块土地上统治了两百多年。

从历史上说,巴西真正的原住民是南美印第安人。只是他们并没有国家或城市意识,一直是以部落形式聚居,从未建立过像样的历史朝代。

现在略显低调的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可是有名的“殖民地狂”,自15世纪通过航海探险,不断开拓海外殖民地。

葡萄牙探险家也举世闻名,首个打通欧洲通往印度航线的航海家迪亚士是葡萄牙人;发现非洲好望角的达·伽马,以及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的斐迪南·麦哲伦均是葡萄牙人。

这些探险家不仅为人类开创了浩瀚的航海事业,也为葡萄牙拿下了一个又一个海外殖民地。

发现巴西这块沃土的是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却是个意外。

1500年,他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打算去印度,却稀里糊涂来到了巴西。

误打误撞的佩德罗很开心,这里气候适宜,地大物博,是理想的殖民地。

此后,葡萄牙殖民者接连来到巴西沿海。因为这里盛产红木,葡萄牙人便以葡语“Brasil”(红木)将其命名为“巴西”。

公元1530年,葡萄牙阿维什王朝正式宣布巴西是其殖民地,对巴西进行殖民统治。但基本就是在沿海地区插几面旗帜,带点当地特产就回去了。

这期间,葡萄牙虽然没有把巴西太当回事,可毕竟是自己的殖民地,因此与试图染指的法国、荷兰等国先后发生战争,最终独占了巴西近两百多年。

时间悄悄来到了1808年,法国波拿巴王朝拿破仑一世派兵入侵葡萄牙。

由于打不过大兵压境的拿破仑,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一世索性带领王室流亡到巴西,建立了一个横跨大西洋的君主制国家。

整个殖民地在玛丽亚一世和若昂六世母子带领下,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后因流亡的葡萄牙王室发生内讧,王室成员选择搬回欧洲,只留下王子佩德罗留在巴西当摄政王。

可佩德罗不甘心当名义上的统治者,便鼓动巴西当地人造反,最终于1822年宣布巴西独立,自己成为首任巴西皇帝,定都巴西利亚(原里约热内卢)。

巴西帝国的建立不但令葡萄牙非常震惊,还令当时整个欧洲都非常震惊:好家伙,连葡萄牙最高元首也只称国王,这个王室“逆子”居然直接自称“皇帝”,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国王若昂六世大怒,立刻派兵远征巴西帝国。

有意思的是,而这个若昂六世正是佩德罗的老爹。

虽然,佩德罗被葡萄牙王室视为叛逆,可他却在巴西深得民心,因此轻松击溃了远渡而来的“老爹军”,巴西独立成为既成事实。

佩德罗能获得巴西人支持,其实也是吃了早期流亡巴西的王室带来的红利。

王室都来了,葡萄牙的商人、知识分子也纷至沓来,在巴西开矿建厂,给佩德罗的帝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巴西人也不愿再被葡萄牙统治。

巴西独立后,佩德罗一世励精图治,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等多个方面都发展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先进的国家之一,与欧洲强国相差无几。

2

日本移民对巴西经济的促进

巴西的发展其实离不开多种族的融合,才使得如今的巴西国内既有欧洲白人,也有非洲黑人,还有不少亚洲人。

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建设初期,主要依靠当地的印第安人。

可印第安人很有骨气,宁愿自杀也不愿当奴隶;即便当了奴隶,也经常搞破坏。

无奈的葡萄牙殖民者于是从非洲贩卖黑人来干活,结果发现性价比很高:黑人不仅身强体壮,而且任劳任怨。

于是,源源不断的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巴西,除了挖矿,还负责种植和畜牧。

但最令葡萄牙殖民者满意的,要数日本移民。

彼时,巴西8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上,人口还不到700万,大量土地和耕种都需要人手。由于巴西独立时正好赶上南美的废奴运动,翻身后的黑人开始讲“人权”,情愿每天晒太阳也不愿再做什么苦力。

没想到,巴西的劳动力不足状态却让相隔甚远的葡萄牙很忧虑。

巴西独立后,葡萄牙选择接受现实与巴西合作,大量从当地进口矿产资源和咖啡等经济作物贩卖到世界各地。

对葡萄牙来说,进口量急速增大的背景下,巴西却没有人开拓市场,这怎么行。

操心的葡萄牙政府首先想到的是,通过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解决巴西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被清政府婉拒。

就在葡萄牙政府急得团团转时,日本政府悄悄找上门,表示“咱人有的是,要多少有多少”。

此时正值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虽说打赢了战争,但因为战争消耗太大,国内经济严重衰退,大量人口失业。

与此同时,日本因为富国强兵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使得日本人口激增,总人口比之前翻了一番,但就业岗位却没有增加多少。

更大的问题是,日本由于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大量通胀,整个日本农业遭受灭顶之灾,无数农民沦为无地可种的佃农。

为此,日本政府于1896年出台了移民保护法,鼓励各类移民活动。

日本政府为了解决人口包袱问题,先是将大量无地农民组成“开拓团”驱赶到中国东北,同时还主动将部分妇女推销到东南亚等地做性工作者,为国挣外汇。

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碰到了急需劳动力的葡萄牙。

面对送上门的日本劳动力,葡萄牙和巴西政府欣然接受。

1908至1914年间,在日本政府的组织下,有15000人去了巴西;接着在1925至1935年间,又有14万日本人离开家乡来到巴西。

要知道,日本政府与葡萄牙以及巴西勾结输出人口,是按人头收费。换句话说,早期的日本移民等于是被政府卖了“猪仔”。

二战期间,部分日籍巴西移民回国探亲,吹嘘自己可以天天吃“巴西烤肉”,让贫苦的日本农民很羡慕。

于是,很多不想打仗的农民,便主动联系巴西亲友办理移民,大量日本人又来到了巴西。

也是由于这层复杂关系,二战期间,日本占领香港后,没有染指澳门,正因为这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其实,早期日本移民来到巴西并不适应,这里气候炎热,丛林茂盛,随时都有可能被野兽吃掉。

好在日本人有着随遇而安的性格,他们顶着烈日,更冒着各种歧视和生死考验,硬是在巴西这块土地上扎下根。

日本移民来的巴西可不光只会种地,许多有技术的日本人还顺便将本国钢铁和造船业带到了巴西,这些后来都成为了当地的支柱经济。

此外,我们今天熟悉的“巴西大豆”,最初也是由日本移民带去,巴西却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国。

还有巴西本没有菠萝,是日本移民从新加坡将菠萝引入到巴西后,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再比如巴西人不懂养鸡,也是日本移民从法国引进著名的来亨鸡,才使得“巴西烤肉”多了烤鸡的项目。

除了技术,大量日本移民也融入到了巴西社会乃至整个南美诸国。

从歌手小野丽莎、到足球运动员星德科与内马尔,他们其实都是日裔巴西人后代。

既然说到巴西足球,这就值得再细说一番。

3

巴西“足球桑巴”为何那么厉害

很多人会很好奇,为何这个南美国家的足球那么厉害,能多次捧起“大力神”杯?他们的“桑巴”球技又究竟从何而来?

现代足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当年在英国相当盛行。

1894年,足球这项运动随着大量欧洲移民的到来,逐渐在巴西流行。

巴西出生的英格兰裔球员查尔斯·米勒回到巴西后,在这里设立俱乐部,开始大力推广足球运动。

很长一段时间内,足球在巴西是精英阶层才能参与的贵族运动。

20世纪初期,随着巴西经济的快速崛起,大量资本涌入,巴西政府开始了现代城市规划,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兴建了各类运动场。

足球这个昔日贵族运动,因此得以在社会普通阶层流行,谁都可以在体育场或街头踢上一场球。

20世纪20年代,巴西已经有了自己的俱乐部球队,招收了不少黑人和贫困孩子,甚至还给他们支付薪水。

但受到当时种族主义的影响,白人球员犯规,裁判可以装没看见;黑人球员哪怕再小的犯规动作,都会面临严厉的惩罚。

为了不误撞白人运动员被罚,巴西黑人球员练球时学着融入当地“桑巴舞”的特点,训练出灵活独特的足球技巧。

这种看上去好似球场“桑巴”的足球踢法,隐含了集防御和进攻为一体的腿法技巧,对球员的腿法要求非常高,实质就是黑人球员在学习如何“戴着镣铐跳舞”。

很快,这种随性又潇洒的足球技巧传到民间,大量模仿者将其发扬光大,成就了今日的“桑巴”足球。

二战期间,巴西成为美国的盟友,为此得到了大量资金和技术,经济又一次腾飞。

巴西城市开始新一轮基建,一大批现代体育场拔地而起,为足球运动的普及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0年,巴西举办了二战以后首届世界杯,也是继乌拉圭、意大利、法国之后,再度举办足球世界杯的国家。

可惜那届世界杯是巴西球迷最大的伤痛,在最后决赛时,巴西还以先进一球领先,谁料竟然关键时刻却被乌拉圭队反超,痛失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巴西足坛非但没有衰落,反而陆续涌现出如大名鼎鼎的球王贝利、加林查、迪迪、尼尔顿·桑托斯等著名球星,成为巴西队的传奇球星。

能让巴西足球大放光彩,又能出现那么多知名球星,最关键因素是巴西半个世纪的足球人才积累。

巴西人口大约有2亿,可注册俱乐部有三万家,仅足球注册运动员就有1000多万人。

相比巴西,中国有14亿人,可真正足球注册运动员不到万人;而日本和韩国,人口数量没有我们多,但注册球员数量分别是中国的100倍和35倍。

当然,巴西人踢球厉害,主要还是因为巴西社会严重贫富不均,穷人和富人犹如生活在两个世界。

穷人的孩子如果上不了大学,又不甘心在街头当混混,逆天改命的唯一机会就是去踢球。

只要踢球有成绩,就有可能一夜成名,同时也让整个家族从此改变命运。

说到底,众多巴西球员选择将足球作为事业不只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巴西的经济实在起伏不定,穷人没有更多的选择。

4

巴西的经济犹如“过山车”

之前我们提到,巴西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还没有遭受过一战、二战浩劫,始终是工业发展的乐土。

作为南美大国,巴西早在1880年代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而且一直持续进步。

一战时,巴西已是全球最早的工业强国,尤其在铁路运营、轮船和机械制造领域,连欧洲很多国家都自愧不如。

当欧洲和亚洲正陷入二战的漩涡时期,巴西在1930-1955年期间,工业年增长率近8%,工业产值占GDP已经接近1/4。

在船舶制造领域,巴西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几次在海上与英法等海军强国掰过手腕。

其中,巴西军舰国产化比重相当之高,商用货轮与民用小型客船订单量也在战后指数级攀升。

到上世纪70年代,巴西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拥有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部门,航空工业也一跃而起,成为新的经济产业标签。

1969年成立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成立没多久就成了仅次于波音、空客的世界第三大飞机制造商。随后,在1968-1973年的全球工业化浪潮中,巴西更是取得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被世人称为“巴西奇迹”。

1979年,巴西人均GDP已经高达1901美元;对比同一年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1773美元,巴西还略胜一筹。

也是因为经济发达,从60年代开始,全球各大汽车品牌都来巴西建厂,巴西汽车年产量增速30%,累计卖出了近10亿辆汽车,逐步掌握了造车技术。

巴西的自然资源更是得天独厚,相继成为全球第一蔗糖出口国、全球咖啡与大豆第二大出口国,全球第三大玉米出口国,农业实力无人能比。

当时的巴西圣保罗、里约热内卢都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到处是摩天大楼,整栋都采用落地玻璃窗,阳光映射下熠熠生辉,气派非凡。

巴西经济能快速发展,除了没有战争影响外,还在于政府强力干预,举债发展,进口替代三个核心要素。

简单来说,就是巴西通过关税、配额等严格限制进口,发展工业满足国内市场,代替进口商品,推动工业和经济实力的增长。

巴西有了钱,便有些“嘚瑟”。

因为嫌旧首都里约热内卢有些陈旧,不高兴搞改造,直接在边上的高原新修了一个首都巴西利亚;因为觉得亚马逊雨林对经济发展有些碍事,于是横穿4000公里的雨林,砸巨资建了跨亚马逊高速公路。

可这些项目的投资方并非只有巴西政府,真正的“幕后大佬”都是欧美财团,其中投资最多的荷兰占比近20%,美国的投资占了16%。

生活安逸的巴西人也习惯了借钱,只要没钱了,就向外国政府、财团以及国际机构借钱,导致巴西每年要从赚到的外汇中掏出一半来还债。

很显然,这样的经济模式是典型的“寅吃卯粮”,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

能连续出此“昏招”,是由于巴西那段时间的经济增长全是发生在巴西军事独裁时期。

上世纪60-70年代,南美各国几乎都是军政府独裁国家,虽然经济增长显著,但增长的基础并不扎实。

军政府为了通过经济发展保住政权,往往会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来刺激内需,可所需资金几乎都来自外国贷款,巴西也不例外。

更要命的是,1964年,巴西军政府为了更快解决资金问题,成立了中央银行,毫无顾忌地大肆为各类项目放贷。

1966年,巴西因为通货膨胀加上外债翻倍,全国GDP直线下滑10个百分点。

据统计,整个军事独裁时期,因为毫无目的地“任性投资”,巴西的外债翻了30倍。

1979年,国际石油危机爆发,巴西开始尝到了苦头。

由于原材料出口收入锐减,导致外债到期无法偿还,只能以更高的利率继续借贷,导致政府信用降低。

由于外国资本不再愿意给失信的巴西政府贷款,巴西只能从自己央行寻求融资,偷偷“放水”,使得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很快就超过了100%。

在经济压力和国内反对浪潮的影响下,1985年,巴西军政府最终垮台。

可随后上台的巴西新政府,无论是谁都已回天无力。1987年,巴西政府就此“躺平”,宣布暂停偿还贷款。

随后数年间,巴西人们几乎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通货膨胀严重,超市价格每天提价数次。

1990年,巴西经济出现负增长,失业率激增至7.5%,成为世界头号失业大国。

如此糟糕的局面,巴西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补救措施,致使失业人口一夜之间陷入贫困,最后甚至徘徊在挨饿的边缘。

为了挽救巴西经济,1994年,巴西总统卡多佐启动了雄心勃勃的“雷亚尔计划”,目的是设法平衡政府账户,消除巴西通货膨胀。

“雷亚尔计划”名称源自巴西政府为结束政府账户预算严重失衡,建立的新货币标准,即雷亚尔价值单位(其价值与美元挂钩),由央行以克鲁扎洛斯固定每日汇率。

随后,雷亚尔价值单位成为了巴西的新货币,简称“雷亚尔”。

在“雷亚尔计划”执行过程中,巴西政府试图通过公共部门私有化、金融体制改革,从而吸引外国投资,逐步开放巴西市场。

虽然在开始阶段,巴西有力地抑制住了通货膨胀率,还想暂缓市场开发。但面对咄咄逼人的外国资本,巴西不得不迅速调整政策,打开了对外市场的大门。

市场放开后,孱弱的巴西企业早没有了竞争力,只能将民族资产纷纷抛售。

尤为可惜的是巴西的航空业,由于经济停滞,工业体系发展乏力,飞机质量再也赶不上不断更新迭代的波音和空客,落后了世界同行一大截,再也没有竞争的实力。

从根本上说,巴西经济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了扩大服务业,主动放弃了工业。

再仔细点分析是:巴西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就开始“去工业化”。

巴西在拥有发达的工业优势后,陶醉在发达国家的纸醉金迷中,也开始考虑往服务业领域转型。

巴西的服务业也确实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旅游和金融领域。

首先看旅游,巴西历史不算悠久,可因为国土面积广阔,拥有众多拉美特有的自然风光。特别是里约热内卢的基督雕像,是世界地标性建筑,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络绎不绝。

再看金融业,巴西作为南美大国,无论工业基础还是市场都深深吸引着各路资本。尤其在巴西宣布市场对外开放后,大量资本财团纷至沓来,异常热闹。

2000年后,靠着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农业出口,巴西经济再次迎来振兴,收获了“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等称号,国际地位也提升不少。

或许看见世界经济中的服务型贸易来钱更快,巴西政府转而将大量资金和政策纷纷转入到金融、零售、房地产、大宗商品贸易等行业。

巴西也为此很得意,觉得可以通过扩大服务业,快速找到赚大钱的机会,再也不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发展回报缓慢的实业了。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巴西的转型之路,不仅操之过急,还有些草率。

5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

这个世界通过服务业转型变富的国家不少,英国、瑞士、新加坡等国都是。

可这些国家要么人口有限,要么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服务业资源,转型后的国民依然有活干,有钱赚。

可巴西不同,这个国家两亿人中,整体教育水平并不平衡,服务业并不能消化掉庞大的就业人口。

而且,服务业的钱是赚得快,可由于经济对大宗商品出口越来越依赖,导致巴西的工业和制造业竞争力不足,投资和建设越发缓慢。

如此激进的产业转型战略犹如疾驰的快车,将那些毫无准备的“乘客”甩出车外。

2011年开始,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开始大幅下挫的影响,巴西的石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几乎是拦腰下跌一半,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遭受重创。

巴西GDP增长率从2011年的3.9%持续下滑,2015年和2016年分别跌至-3.8%和-3.6%。

在没有工业充分吸收就业的情况下,巴西贫困人口高达5480万,占全国总人数的26.5%,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东北部,有超过40%,乃至近一半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过早“去工业化”的后果也直接显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西造船业。

巴西在70年代曾是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造船国,年造船产量达72.9万吨,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近4万个,带动1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可2000年时,巴西的造船业从业人数不到1900人,萎缩到可以被忽视的地步。

就连巴西唯一一艘航母“圣保罗”号,也被迫提前退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本国造船和维修业衰落,实在保障不起了。

也因为“去工业化”,导致巴西工业仍然集中在资源密集型领域,出口初级产品和中低端制成品,大量进口高技术制成品。

整个环节中,巴西出了原料和人,可核心技术却并没学到。

而且,巴西过度依赖外国投资,没有借机完成自己国家的工业化,也使得巴西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

与此同时,巴西一边出现了工业衰败的没落景象,另一边却是服务业比重快速飙升的热闹场景。

到2017年,巴西服务业在全国经济占比已高达72.8%,而同一年,德国和日本的服务业比重也只有68%。

面对那么多人失业,巴西政府应对措施并不是积极发展工业,而是继续推行高福利政策,通过借债来保障社会福利,导致政府收支严重失衡。

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虽然暂时满足了人们的部分需求,却挤占了巴西诸多城市基建和投资的项目资金,严重制约了巴西更多发展机遇。

更离奇的是,巴西的大型企业并不热衷投资,而是扎堆去购买政府债务。

1993年到2003年之间,巴西500家最大公司的回报率增长了80%,而他们的投资每年只增长3.8%。

这是因为巴西的政府债务在2000年时,增加了三倍,政府赤字占到固定GDP的7.4%。

高利率加上大量政府债务的发行,使得投资者无须冒险投资别的项目,只需购买政府债务就能轻松获利。

同时,高利率政策也导致汇率攀升,巴西的经济再度出现负值,外债又开始继续增长,经济就一次又一次陷入恶性循环……

如此奇葩的经济现象,使得巴西的高通胀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根据联合国一份统计,巴西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全国GDP的17%,有超过1/3的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线之下。

巴西许多城市有着豪华如宫殿般的富人区,可一墙之隔就是大量缺电缺水,混乱肮脏的贫民窟。

贫困使得巴西的下层人民实在没法活下去,只能抱团取暖聚集在各种贫民窟中,从而孕育了巴西特有的“黑帮文化”。

6

巴西黑帮背后的“沃土”

巴西的贫困人口中,有3000万住在贫民窟中,他们也是黑帮的天然“兵源”。

巴西贫民窟的孩子出生后,上帝会发给他们一份标准版的人生剧本:要么加入帮派混口饭吃,要么饿死或被黑帮一枪打死。

其实,早期的巴西黑帮源自反抗军政府独裁的准军事组织,随着时代变迁,他们也逐渐放弃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沦为犯罪组织。

巴西大街小巷充斥着各类帮派,他们有着自己的规则,但也因争抢地盘和毒品资源大开杀戒。

用巴西人的话来说,“巴西的白天属于警方管理,夜里就属于黑帮的天下”。

巴西国内有两大帮派,一个叫“第一首都司令部”,简称PCC,控制着监狱、毒品和X产业;一个叫“红色司令部”,简称CV。

说起来,“红色司令部”的历史可谓“根正苗红”。这是上世纪60年代,由关押在巴西军政府监狱的政治犯联合狱中的刑事犯秘密成立的组织。

刚开始,“红色司令部”还真有红色情怀,看左派书籍、严守纪律,有着自己的革命口号,一度非常有革命党的风范。

随着巴西政局逐渐稳定,“红色司令部”渐渐有些迷失,最终沦为了城市黑帮,成为巴西最大的毒品贩卖组织。

鼎盛时期的“红色司令部”占据了九成以上的贫民窟,有钱又有枪的他们还不断挑衅警察,成为巴西最危险的一个黑帮组织。

“首都司令部”成立要晚一些,也是在监狱成立的一个黑帮组织。

起因是1993年的一场监狱暴动后,一些被警方镇压的囚徒觉得孤立无援,就决定效仿“红色司令部”在监狱里有组织地对抗政府,从而成立了“首都司令部”组织。

这个黑帮组织很快从监狱蔓延到了社会,成为巴西另一个最危险的犯罪组织。

自古一山难容二虎,“红色司令部”与“首都司令部”彼此为争夺地盘,互相火拼多年,闹得巴西到处乌烟瘴气,令人整日提心吊胆。

虽然巴西政府多次重锤打击这些黑帮,可由于他们早与贫民窟融为一体,巴西的经济越糟糕,贫民窟就越大,黑帮也就越发强盛,而且生生不息。

巴西有全世界最美的沙滩,最狂野的混血美女,也有着全世界最庞大的贫民窟。

换句话说,无论巴西如何出重拳打击黑帮,只要贫富差距问题不彻底解决,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黑帮就永远铲除不干净。

对于眼下的巴西来说,什么时候将核心技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将工业体系从现在的徘徊状态复苏到当年的盛况,才有可能真正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大千世界百科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