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松树的诗句古诗(三首别样的咏松诗)


前言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不媚俗流,傲雪凌霜,四时葱翠,松树品格高尚。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有人赞它坚贞不渝高风亮节,有人慕它英姿挺拔卓然不群。

同是咏松诗句,也有人独辟蹊径,不赋飞龙,不比君子,娓娓道来,轻盈灵动,情味隽永。


01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 杜荀鹤《小松》

赏析

长满松针的小树处在深草丛中,和杂草无异,直到它高过蓬蒿,人们才认出它。

当时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直到高入云霄才承认它的伟岸。

小松树混迹在蒿草丛中,任其随意生长,时人并没有将其作为栋梁之才来培养。

可它自带锋芒,不甘心被埋没,努力向上生长,很快就高出了华而不实的蓬蒿。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看不到凌云的气度,谁知道松树有耐寒的傲骨?

不必急着证明自己,无人问津的日子,就是要积蓄力量,终有一天会锋芒毕露。

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 ”,傲雪凌霜,经寒不凋,何需倚仗他人封号?

小松虽然遭受冷落,可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得到世人的认可。

这是一首有所寄寓的咏松诗,诗人看到小松,想到自己的坎坷际遇,百感交集。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出身寒微,虽有才华,却屡试不中,得不到赏识,一生潦倒。

他渴望得到赏识和栽培,因为即便是栋梁之才,也需要精心呵护,才会长得更好。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此诗后两句经久流传,是警句,也是自勉。

02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唐 李群玉《书院两小松》

赏析

初生的枝叶如绿烟般堆在枝头,这座普通的小院,因为我栽下的两株小松树,而增添了一抹幽趣之色。

从今往后,静静的书窗便有了松声竹韵,如古琴般悦耳动听,人与松两两相伴,让小院更添一份幽韵。

小松树长在书院中,它会成材,书窗里的学子又岂甘平庸?这里是培养栋梁的摇篮,蓬勒着盎然生机。

小松与书院,相得益彰,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目标一致,方向相同,来日可期,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小松入书院,四时听松韵 ,真是一首情味隽永的小诗,读来神清气爽。

03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唐 景云《画松》

赏析

画上的松树与真实的松树没有什么区别,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想想,我在哪里见过呢?

终于想起来了,在天台山上我曾经与它偶遇过,非常肯定,它就是石桥南边的第三株小松树。

画家技艺高超,把松树描摹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以至于诗人见了,竟然有故友重逢之感。

景云是唐朝僧人,天台山是禅宗发源地,拥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天台寺处于群山环抱中。

至于他是不是天台寺僧人并不重要,因为他是僧人,天台寺名扬天下,他怎不会云游至此呢?

读景云这首诗,不由得想起《红楼梦》里宝黛初相见,宝玉看着黛玉:“这个妹妹我见过。”

宝黛是前生的缘分,诗人和这株小松也是前世的缘分吧,也许是擦肩而过,也许是匆匆一瞥。

无论如何,画上的这株小松,因为景云的这首诗,就多了山间的一缕清风,林中的一抹月色。

后记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宋 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奔泻而下的瀑布溅落在岩石上,发出震耳的响声,愈显春夜寂静。

山月澄净,皎洁的月光洒满松林,千山万壑如被月色荡涤了一般。

彼时,欧阳修在西京留守推官任上,踏月归来,身心与山月同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欧阳修诗,想到王维秋山月色。

松间明月,清泉石上,不染尘埃,不说一个清字,早已身心通透。

月色与青松真是绝配,何需用“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之赞。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不凛冽,一样清香幽远。

以上三首咏松诗,别出心裁,不赞其坚贞高洁,也一样挺拔孤傲。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大千世界百科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