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在古代,一提到千里马,自然会想到春秋时代的相马专家伯乐。伯乐受楚王委托去寻找千里马。在寻马的路上,伯乐看到一匹拉盐车的瘦马,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千里马。瘦马的主人以为碰到了傻瓜,很痛快的将马卖给了伯乐。伯乐带着马回到楚国,楚王也认为他是个骗子。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喂养,瘦马恢复了神骏,果然是一匹千里马。
伯乐的相马著作失传了,但并不是没有了伯乐,就找寻不到千里马。
兵曹是唐代州府协助长官管理军务的小官。杜甫认识一位房兵曹,手中有一匹胡马。
胡马自然是从胡人手中得来的马匹。西域最有名的产马地就是传说产出汗血宝马的大宛国。杜甫说此马是大宛马,那是溢美之词。也说明这匹马的神骏。为什么这么说呢,杜甫写得很具体。
此马骨相锋棱,也就是骨头凸起,好像刀锋,身上没有脂肪,瘦而精炼。双耳峻立,如同刀削竹批一般锋锐。骏马奔驰的时候神态轻盈,仿佛有风在四蹄之间流动。
杜甫的这一段描写是非常符合古时对于千里马的认识的。
南北朝时北魏时代成书的《齐民要术》中说,“相马”所谓“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就是说马耳的形状要短小,要像用刀斜着砍断竹筒后的剖面的形象。
杜甫的描述与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完全贴合。
神骏的千里马一往无前,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它的驰骋,马主人可以托付生死,建功立业。能够有如此神骏的千里马,那么天下万里可以横行无忌了。

一个小小的兵曹,手中居然有一匹千里马,不排除这是杜甫的溢美之词。但也说明在开元时代,处于盛世的唐朝是多么的强大和多么的富庶。
另外一个方面,读完本诗,给我们读者感觉是,杜甫对于相马很在行,对于胡马的评价,每一句都很精准。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盛唐时代人们的精气神。就如同我们现在的人们有喜爱汽车,喜爱飞机一样,对于“器材”、“装备”的爱好是有共性的。
杜甫显然也是一个懂马、爱马之人。
写作本诗的时候,杜甫还很年轻,正过着漫游天下,裘马清狂的潇洒日子。本诗之中将胡马写的很有锐气,其实也反映了杜甫当时生机勃勃的身心状态。
随着人生的慢慢铺展,年少轻狂的日子终究成为过去。到了中年之后的杜甫,仕途上毫无起色,家境也变得贫寒,他年轻时的锐气消失殆尽,只有被折磨后留下的沉郁之气。
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中提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为了谋生,跟在富家子弟肥马的屁股后边跑来跑去,却只能得到一点残羹冷炙维持生命。
杜甫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被打落在尘埃之中,他心中的愤懑是可想而知的。以杜甫的相马知识,富儿骑的肥马当然不再是千里马了。痴肥的马如同它的主人一样,都是废物。由此可知,杜甫对于社会不公和权贵堕落的讽刺是多么的辛辣。

在杜甫之后的韩愈曾经写过一篇《马说》,其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说,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慧眼识才的人,就会终身埋没。
知道杜甫坎坷人生的我们现代读者,或许会为杜甫感到惋惜,他就如同一匹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