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使用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来拼读汉字读音是在1958年国家确立下来。假如,我们没有拼音方案会怎样呢?毫无疑问,拼读汉字就会变得困难。因为,早期汉字的拼读,除了老师口耳相授的亲传外,只能通过一种叫反切的注音方法,来识读汉字。
反切,是汉字古老的注音方法。起始于东汉末年,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反切的实质是用两个熟悉的汉字为一个陌生的汉字注音。这个被注音的汉字称之为被切字,作为反切的两个字,第一个字称为为反切上字,第二个字称为反切下字。因为古书是竖排的,所以自然有上下之分。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且同调,这样上字只取其声,下字只取其韵和调,声韵结合就拼出了被切字。
你可不要小看反切,反切之前的汉字注音,要不取同音字,要不取近似读音字,都不如反切来的科学。因为反切代表着,人们已经能从汉字音节中离析出声和韵两部分了。这为后世诗文押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近体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据说,反切是受梵文的影响而产生的,因为和尚在拼读梵字时,发现了声韵相切成字的原理,将之用于分析汉字,就知道声韵的区别了。当然汉语自古就有双声叠韵的大量连绵词,这也是能够区分声韵的条件。
还有汉字中有很多合音字,比如扶摇=飙、不聿=笔、窟窿=孔、糊弄=哄、机灵=精、不用=甭等。这些字也能给人以反切的启发,实际上西汉时已经有反切了,西汉王褒的《僮约》里写到“雨堕如注瓮,披薜戴子公。”这里“子公”,其实就是棕的合音字,这是清人俞正燮说法。如此说来,西汉时已经有反切的雏形了。
我们还是从图二说起,东是被切字,反切上字是德,反切下字是红,上字取德的声母d,下字取红的韵母ong,于是就拼出了dong这个音,就是东的读音了。细心的朋友也许会问:红的声调是阳平,而东的声调是阴平,被切字与反切下字的声调不同,这不是矛盾吗?其实,这牵涉到古今音变的问题,原来中古时代存在有浊声。
在宋人的三十六个声母中,浊声母竟然有十个之多,在现代汉语中他们统统消失了。当反切上字为浊声母时,反切下字为平声的,被切字要读阳平。反之,上字为清声母的,包含全清与次清,则读阴平。注意,在《广韵》所处的中古时代,平声并不分阴阳,到了元代时才有了平分阴阳的说法。因为切上字为德,德是古端母字,属全清声母,故东要改读阴平,于是就读出了东的dōng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