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相传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认为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灵隐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庙宇就深隐在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
千年香火的鼎盛,铸就了传奇的灵隐。
灵隐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气”。名气大、寺庙大、佛殿大、佛像大,颇有傲视江南,唯我独尊的气势。

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寺庙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华严殿五大殿。

天王殿上悬挂着康熙帝御笔“云林禅寺”匾额。只是灵隐寺早已名扬天下,人们依旧称云林禅寺为灵隐寺。
为了保护古刹建筑,我们无法从正门进入,这个御匾只能从铁栏杆处遥望了。
下方还有黄元秀题写的“灵鹫飞来”匾额,既是与门前飞来峰相呼应,也是对灵隐寺最初由来的追溯。

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两侧是四大天王。背对山门的护法韦陀菩萨像,是由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南宋遗物。
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题记。
过天王殿为庭院,院中古木参天,正面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单层三叠重檐,长约24米,重檐高33.6米,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单层重檐寺院建筑之一。这是一座相当气派的大殿,经常举行各种法会,因此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

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考定,两石塔亦雕造于吴越末年,据说建于公元969年。

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中国最高大的香樟木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精品。

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

这是大殿后壁“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
精美绝伦,堪称极品。
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大雄宝殿之后为药师殿,这里便是祈求消灾延寿的东方三圣的大殿了。

药师殿长约20米,宽约12米,殿中供奉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及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三尊佛像均造型精美,仪态庄严,大殿两边是药师佛的十二位弟子塑像,号称“药叉神将”,他们按十二个时辰排序。
寺内每进殿堂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

药师殿的后面是刻有大型浮雕《心经》壁的平台,内部有文物展厅。平台上面是藏经楼,下设直指堂(法堂),是讲经说法之地。
藏经楼同样是高大宏伟,这里珍藏了大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顺山势而上最后是华严殿,前台基墙面上刻有“静观众妙”四字。

华严殿供奉“华严三圣”,中间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左右为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三尊佛像的佛身均以缅甸进口的直径2.06米,高8.1米的楠木雕塑,衣饰、莲台等则为香樟木雕。
除了中轴线的五大殿外,寺内两翼还有许多建筑,最著名的就是五百罗汉堂和济公殿。
五百罗汉堂在寺院西侧,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罗汉堂气势宏伟,殿堂高度达25米,大殿采用“卍”字格局。

殿内供奉五百罗汉,均为青铜铸像,平均身高1.7米,重1吨。其形象各异,表情丰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在五百罗汉堂内建有“灵隐铜殿”,为单层重檐歇山顶的传统古建筑结构,高达12.62米,铜殿正方四面雕有四大佛山的自然风貌。铜殿金灿尊贵,光芒闪烁,为罗汉堂的一大特色。
另外再罗汉堂中还有花坛和水池,里面有一座“佛掌” 峰石,外形酷似佛手。
在罗汉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叠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耨达池,池边建有“具德亭”,以纪念清初具德和尚中兴灵隐之功。
济公殿在药师殿的东侧,是最有特色的殿堂。

济公,即道济禅师,南宋淳熙三年出家于灵隐寺,一生嬉笑怒骂,游戏神通,好打抱不平,民间呼为济公活佛。
济公差不多算是灵隐寺第一名人,而单独开殿,就颇有些名人纪念馆的感觉了。

殿内济公为青铜铸像,其原型采用清末画僧竹禅的济公画像,高2.3米,重2.5吨。
奇特的是中间一个大济公,左右还有两个小济公,活灵活现,非常生动。
殿堂内部,是按照唐宋时期的禅堂风貌进行装修的。殿内四周墙壁上还陈列着18幅济公壁画,系统地展现济公传奇的一生。

由济公殿往东是伽蓝殿,之后可进入寺院东跨院,为僧人修行生活区域,主要建筑有方丈楼、大悲楼、念佛堂、联灯阁等。
灵隐寺终年笼罩在香烟缭绕之中。香火之盛,人气之足,都是浙江其他寺庙无法比的。
但是人们常常是把灵隐寺和另外一处所在并称,而且是缺一不可。
那就是著名的“飞来峰”。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称“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0余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中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
据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埋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东南一侧。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青林洞等,洞洞有来历。

在龙泓洞中端坐一尊观世音造像,透过岩顶的石缝能看到一线天光,这就是著名的一线天。
一线天前即为冷泉,冷泉的泉水晶莹如玉,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也算一个奇观了。

龙泓洞口有理公塔,用石块砌成,六面七层,殊为罕见,为慧理和尚瘗骨处。
最南端有一个青林洞,洞内有石床、手掌印,传说为“济公床”和 “济公手掌印”。

飞来峰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此为飞来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
这座石刻弥勒佛和“云林禅寺”大殿,基本上是灵隐寺的形象代言。所以灵隐寺和飞来峰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灵隐寺的“灵”和飞来峰的“奇”是相辅相成的。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苏轼在《留题灵隐寺方丈》一诗,描绘了当年飞来峰的秀美,以及灵隐寺晨钟暮鼓的寺庙盛况。千年过去了,今日的灵隐寺依然是香火鼎盛,长盛不衰。
灵隐寺名气实在太大了,因此成为江南必游之地。也由于游人太多,今日的灵隐寺虽以“灵”广结善缘,却少了点“隐”的韵味。
浙江名刹古寺众多,但若以名气和人气来比较,灵隐寺当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