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哪里(松山虽玉碎甘死如饴)


松山战役遗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的主战场。松山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二战时期,中国抗日战场上首次获胜的攻坚战、滇西抗战的转折点—松山战役就在这里。

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陆上运输通道,盟国援助物资大多来自这条蜿蜒逶迤的公路。1944年5月中国组织远征军发动滇西反攻作战,打通西南国际交通线,揭开了正面战场反攻的序幕。6月4日,远征军序列第71军新28师开始攻打松山敌外围竹子坡阵地,松山战役就此打响。松山战役共历时91天,远征军先后动用10个团,投入兵力23000余人,发动主要攻击9次,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终于摧毁了日军经营达两年之久的坚固设防阵地,成建制全歼日军1280人,打通了扼守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地。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和意义,以战役级的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滇缅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是中国抗日战场上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是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的战役。

松山的硝烟散尽了,时至今日,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松山这个地方,也没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无名之地的有名之战。惠通桥边曾立“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似一把宝剑,直指苍穹,纪念碑上刻有阵亡的3775名士兵和125名军官的名录,纪念抗战阵亡将士的一段碑文还清晰可见:“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整个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

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战马、吉普车12种方阵。

雕塑以士兵为主体,选取戴安澜、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军为军官代表。

突出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在世中国远征军老兵,以表达迟到的关怀和对中国抗战的深刻理解,让后辈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

整个松山战役国军征召了一批娃娃兵参战,人数大约7千人左右年龄大多在13-15岁之间,最小的只有9岁。

松山是横亘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滇缅公路,经东岸的山头绕“之”字形盘旋而下,至怒江峡谷谷底,跨过惠通桥后又盘旋而上,环绕松山山腰绵延四十余公里,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陆上运输通道,盟国援助物资大多来自这条蜿蜒逶迤的公路。

自1942年5月至1944年4月,日军历时两年,分两个阶段将松山构筑成了永久性的防御要塞。整个阵地依松山群峰地型,在滚龙坡、大垭口、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以及马鹿编成七个据点群(后为远征军逐个攻克),每个据点群均为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周围又有数个子堡拱卫外围。

每个堡垒均上有射击设备和交通壕、下为坑道式掩蔽部。堡垒上掩盖圆径至70厘米的木柱,排列成行,堆积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1米,可抵御中口径火炮直接命中。各个堡垒互为侧防,交相掩护。

整个松山几乎被日军挖空,状如大型蚁巢,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且通信、供电、供水等设施一应俱全,各据点还储备了充足的作战物资。

事实上,整个松山目前只开发了极小的一部分,看着并不是很壮观,但据村民讲,山坡上纵横着的近一人深的交通壕,壕底的泥泞中还能不时发现战争遗留的弹片和弹壳。不少居民在自家院子里自费办起了一个个规模不一的松山抗战遗物展览馆。

松山景区客流增多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村寨农家乐的生意。

龙陵县于2013年成立了龙陵松山大遗址公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对松山景区进行实体化运作。

在这边感触挺深的就是遗留史料的详实复杂,加上村民绘声绘色的讲解怎么来的,能一下子把你拉到那场并未远去的战役,仿佛就在昨天。

再就是多肉简直疯长,喜欢什么品种随便摘。

摘了一大堆,回来种上却长得不旺,不知为何。

松山脚下大垭口村口伫立的纪念雕塑,村民们闲散的在树荫里拉呱,四周簇拥着生机勃勃的多肉,空气中飘来炒腊肉的香气,远处松山上远征军和敌人的尸骨与泥土混在掩埋,虽静默,但长远,这不正是他们曾经向往的生活吗?

感谢欣赏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大千世界百科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